广西全区民宗系统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地搬迁安置点工作

来源: 广西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3-12-12 16:00   

2023年以来,广西全区民宗系统创新工作方法,谋划开展好易地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地搬迁安置点工作,形成了各族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确保各族群众住得下、融得入、能发展。截至目前,易地搬迁安置点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隆安县城厢镇震东社区等10个安置点所在社区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安置点等38个安置点所在社区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是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搬迁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同时,大力宣传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民族政策,传递党和政府对各族搬迁群众的关心关怀,引导各族搬迁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来。积极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讲好各族搬迁群众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大力宣传各族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激发各族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通过努力拼搏,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易地搬迁安置点在今年“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出版宣传海报300多版,张贴标语、悬挂横幅5000多条(幅),开展宣讲活动60多场次,开展文体、宣教活动600多场次,500多个安置点组织各族群众参与,10多万人次到民族之家、文化广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等场所参加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扎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安置点活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等活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共同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办好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苗族芦笙节、打同年、打油茶、唱苗歌、吹芦笙、吃百家宴等民俗活动,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百色市率先印发《关于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安置点建设爱党爱国感恩教育展示馆(厅)6个、感恩广场18个、感恩长廊33个、感恩亭7个、感恩台40个,激发搬迁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强大内生动力。

三是促进安置点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社会条件,保障与各族搬迁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教育事业、文化体育、公共法律等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桂在行动”,实行“新市民”团结交融行动,提升各族搬迁群众互嵌式居住水平。联合搭建“中华民族之家”示范载体,展示各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资料。在安置点规划一定的空间场所,搭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联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固定宣传屏幕宣传展板、日常民俗节庆活动等,留住“乡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居民守则,融入社区建设环境,多措并举促进各族搬迁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引导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建立对各族搬迁群众的关爱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各族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安置地社区生活,增强各族搬迁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促进服务融入,构建各民族“共建”家园的思想基础;以推动文化融入,构建各民族“共享”家园的精神支柱;以加快生活融入,构建各民族“共居”家园的情感纽带,为各族群众营造美好生活氛围。

四是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广西获得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71588万元,资金量比上年度增加4077万元,增幅6.1%。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金支持力度,全年投入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含4个参照支持县)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50799万元,占资金总量的70.8%。此外,全面落实项目备案、进度通报、实地督查等制度,深入宁明、龙州、凭祥等资金投入重点县(市、区)进行实地督查指导,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不断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2023年5月,国家民委等五部门通报2022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结果,广西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绩效评价考核获得A等。通过加大投入,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着力提高移民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水平,加大移民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易地搬迁和水库移民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五是实施民族团结便民利民服务工程。健全移民搬迁安置点服务管理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如隆安县震东社区打造“15分钟民族服务圈”,共建民族团结服务圈。实施民族团结便民利民“九个中心”服务工程,即:一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民政社会救助、信访接待服务等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办理”综合服务;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一个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培训、信息收集、用工联系服务;一个民族团结文体活动中心,满足社区居民文体休闲娱乐需求,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一个儿童活动中心,为儿童提供集中活动场所;一个平价购物中心,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品种繁多、物美价廉的民族特色用品和副食品;一个综治服务中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民族间民族矛盾调解、警务服务;一个物业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管家式”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安置点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