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龙城话龙名”系列之四: 柳城龙头镇地名由来

来源: 柳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日期: 2024-02-27 19:00   



引语:

       柳州又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与“龙”结缘,“龙”元素也在柳州不少地名、山名中展现并厚植。为充分展示龙城柳州地名文化特色,柳州市民政局现推出“龙年龙城话龙名”系列,寻“龙”迹,讲述柳州“龙”的地名故事,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龙年龙城话龙名”系列之四:柳城龙头镇地名由来

与龙有关的地名有很多,柳城县就有一个叫龙头镇的地方。

位于融江边的龙头镇。(通讯员 汤晓逵  摄)


因自然的地理形象得名

龙头镇位于融江河畔,地处柳城、罗城、融安、融水四县交界处。东接融安县潭头乡,南连大埔镇,西邻罗城县长安镇,北靠融水县和睦镇,且素来以商贾云集,交易活跃而有“柳北第一埠”的美称。

在龙头镇新编撰的《龙头镇志》上,对于龙头地名的来历,自古以来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因自然的地理形象得名。因为在龙头街的西北边有一条绵延数几十公里的十二岭山脉,其山脉酷似一条口含龙珠、引颈戏融江之水的巨龙。其中龙头老街至原龙头中心小学一带的地形酷似龙头。当时龙头老街就坐落在这条巨龙的头部,故为龙头街,龙头因而得名。

“龙珠”所在位置(通讯员 汤晓逵  摄)


据龙头镇党政办干事刘贝光介绍:这条巨龙的龙头位置——龙头老街,发现龙头及龙头周边位置已建起大量的房屋。“龙珠上面建了房屋。”刘贝光说,龙珠的位置以前是一个鼓起的土包,形似龙珠。现在除了龙珠外,龙头的其他部位上也建了房屋。

“我家的房子就建在龙的下颚处。”今年69岁的居民陈连生说,这条巨龙的上下颚很分明,其中上颚在龙头中心小学的旧址,是一个突兀的土坡;稍延出的下颚则位于龙头老街的下街,即拱桥的南面,他家的房子就建在该处。


因石龙的传说而得名

龙头地名来历的第二种说法,是一个神奇的传说。

话说在龙头街东北方向约7千米的伏虎华侨农场场部东面有一排山岭,其中有一座山的山腰处有个山弄叫石龙洞,山洞下面自古以来就有一条巨大的石龙盘蜛于此。

在伏虎农场场部,向东边山岭望去,便看见一条脊背呈黑色的石龙,正顺着山弄匍匐而下,这就是传说的“巨龙出洞”。这条石龙长50余米,高2米,体态自然弯曲呈扁圆形,身上有鳞片,背上有脊梁,在洞口呈快速下山之势状,栩栩如生,但不见龙头和龙尾。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山岭盘踞着一条巨龙,这条巨龙生性凶猛,经常下山捕食人和附近村庄的牲畜。一天,这条巨龙正要下山,刚好被云游到此的地理先生发现,他便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剑与巨龙展开搏斗,地理先生在龙的头部和尾部各砍了一刀,被砍断的龙头飞到融江河畔(今龙头老街),故龙头得名。龙尾则飞到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如今古砦有个村叫龙美,或许正是龙尾的落脚处,而“尾”变成了“美”。

前往石龙山查看石龙。


站在伏虎华侨农场场部东面石龙山的山脚的位置,能看到一段长二十多米,高两米多,宽半米多的小“山脊”,山脊表面呈灰黑色,摸起来质地坚硬,整体看起来犹如一段由灰浆砌起并经历了一定岁月的城墙。

刘贝光在查看石龙。


“小时候听大人说,这是龙的身体形成的。”刘贝光说,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说,石龙山上有一条石龙。带着好奇,小时候他经常和村里的小孩跑到石龙山来玩,有时还爬到石龙上。如今,这条石龙有半截掩藏在了杂木丛中,露出部分的中间位置,也被挖出了一个缺口,但不知何人因何而为。


宣传革命火种的前沿阵地

在龙头,除了上面介绍龙头地名的来历外,还了解到龙头镇“舞龙头”的一面:抗日战争时期,龙头镇是传播爱国主义、宣传革命火种的前沿阵地。

在龙头镇有一幢巫家老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刘贝光说,79年前,《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党支部和《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在这里播下红色火种,传播革命精神。如今这里已成为柳城县不可移动文物、柳州市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龙头镇以《柳州日报》柳城分社旧址为载体,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柳州书报博物馆柳城分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吸引了很多单位和人员前来打卡,接受红色教育。